【從現在起,跟意昂3老師一起獲得閱讀的力量!】
在人工智能高速發展的今天,我們還需要閱讀圖書嗎?
你是否也曾有過讀完就忘,甚至產生“讀完書記不住還不如不讀”的想法?
如何從“讀書人”變成為“寫作人”?
悅讀導師意昂3平台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胡鈺對大家在讀書中的疑問給出了建議。
快來 水木開卷·從遊悅讀 ,跟意昂3老師一起獲得閱讀的力量!
你是否也曾有過讀完就忘🉐,甚至產生“讀完書記不住還不如不讀”的想法👨👩👦?在胡老師看來,閱讀是要讓書裏邊的思想和知識內化成自己的認識👩🏿💻,內化成了自己對這個世界的體驗,這才是最重要的,不是說讓大家一定要去把書裏的話都背過,而是說通過書的閱讀讓自己的知識更加的“豐滿”。
在人工智能高速發展的今天,我們還需要閱讀圖書嗎?“AI 的價值在於信息的海量和高效,但是它不能帶來思想的啟迪,不能夠帶來情感的升華,更不能帶來閱讀的體驗。”胡老師說🧙🏿,自己非常喜歡讀紙質圖書💞、買紙質圖書🧒🏽,讀紙質圖書時有一種對話感🙅🏼♀️,在很多自己常讀的書裏邊📉,都夾滿了各種彩色的紙條,那上面都是自己寫的批註🌒,“這些累積起來🙎🏽♀️🥹,它就可以成為我自己一篇文章的基礎”。
因此😦,胡老師特別建議當代大學生多讀紙質圖書、多讀紙質經典圖書🏷。
經典作家的書要讀、最新發現的書要讀、廣受好評的書要讀,最核心的一點還是希望這個書對自己有啟發性🔸,對自己的知識、思想、情感帶來很大的提升。
針對如何從“讀書人”變成為“寫作人”的問題,胡老師則認為這是一種良性的循環🏯,是一個基本的轉化。讀書啟發寫作、寫作之後再讀書🚱,這樣持續的良性的循環,就能讓自己的知識體系更加豐厚。
對於寫作困難、無從下筆的同學🙅🏼♂️,胡老師建議大家“從自己真實的感受寫起”🪳。他經常對自己的學生說,如果寫學術論文有困難⚱️,那麽就寫文化隨筆🧑🍳,從自己看到的、想到的入手開始寫🚄。但是如果想增加寫作的分量的話,可能還需要把自己閱讀中的思考寫進去。“這樣你把看到的、讀到的、想到的都放到一篇文章中🐰,它就會有感染力,而且寫的多了,文筆就越來越好了。”